查看原文
其他

两把镢头,接力传承南泥湾精神

党柏峰 蔡英 秦女子之声 2022-06-25


南泥湾,一个响亮的名字;南泥湾大生产,一段不老的传奇。


“南泥湾呀烂泥湾,荒山臭水黑泥潭。方圆百里山连山,只见梢林不见天。狼豹黄羊满山窜,一片荒凉少人烟。”这是1941年南泥湾的真实写照。

△侯秀珍在讲述南泥湾故事

1941年春,随着八路军第120师359旅的进驻,这片多少年来杂草丛生、荆棘遍野、梢大林深的荒芜之地,顿时人声鼎沸,战歌嘹亮。359旅的将士们,身背钢枪,手握镢头,用鲜血和汗水,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万顷良田,演奏了一曲开天辟地的悲壮赞歌,使昔日的“烂泥湾”变成了稻田翻绿浪,窑洞满山腰的“陕北好江南”。

359旅不仅给后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,更给大家创立了以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。


“能讲一天就多讲一天

  让南泥湾故事传承下去”

南泥湾,距离延安45公里,驱车去往南泥湾镇南泥湾村侯秀珍家的路上,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川道两侧鲜花盛开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,山上绿树葱茏,稻田里随处可见插秧机往返于稻田间,为青山绿水间的南泥湾更是增添了几许江南韵味。

“听我公公刘宝斋说,1941年的南泥湾只是一片荒原,没有吃的,没有住的,战士们初到南泥湾的时候,都是在梢林搭草棚安家,砍梢林开荒种地,饿了就用野菜野果代粮充饥,闲暇之余还会编织草鞋,用炉火炼铁自制生产工具……”侯秀珍老人再一次与大家一起回忆南泥湾大生产的岁月。

“如今的南泥湾……到处是庄稼,遍地是牛羊……”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号召,吹响了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号角,在战士们的不懈努力下,这片荒芜、荆棘遍野之地最终成了陕北的“小江南”。

今年75岁的侯秀珍老人,2001年退休后的第二天就到关工委报到,开始给各学校、培训班、游客等讲南泥湾大生产的革命故事。她说:“能讲一天就多讲一天,让南泥湾故事传承下去。”


“入党那天我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”

1959年,年仅15岁的侯秀珍跟随父亲从河南老家一路出发,来到南泥湾投奔老乡刘宝斋。

来到南泥湾就听战士讲大生产的故事,侯秀珍被革命故事所感动。“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大生产,但是从小耳濡目染,我很受鼓舞,向他们学习,16岁我就当选为妇女干部。”侯秀珍提起年轻时候的自己很是自豪。

侯秀珍1977年入党,已经有42年的党龄。“入党那天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。”说起入党时的初心,老人的声音铿锵有力。

侯秀珍早年当选为村组长,从村组长到村主任,再到村党支部书记,她一干就是15年。她一直有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,一上任就给村上修了3条路,得到了村民的初步认可。1982年,她又开始组织动员给南泥湾村建学校,让村上的孩子不用再早出晚归跑到十里之外的村子上学。

人民就是江山,江山就是人民。在村上工作的15年里,她努力把村上的事情办好,把村上的每一件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来办,舍小家为大家,从修路到建学校,侯秀珍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,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许。

“一定要手干净心干净,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服气,才能开展好工作。”作为村民的带头人,侯秀珍要求自己及村干部一定要这样做。

有一次,侯秀珍去一个学校宣讲红色故事,正值中午,她发现好多路远的孩子不回家,干吃完方便面后,就把嘴靠近学校的水龙头直接喝凉水。她看到这一场景,心里很不是滋味,回来后就发动附近三个村的村民,要求每家每户拿出5块钱,为孩子们买热水炉。

“当时听说是给娃娃们办好事,光景好一点儿的家庭有给10块到100块不等,当时一天就收到了上千块钱。”第二天,侯秀珍拿着筹到的钱,给学校买了几个开水炉,“有了开水,娃娃们就再也不用喝凉水了”。

侯秀珍说,有句话说得好,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当官的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,这样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,才能带好队伍,才能为群众带来幸福的生活。


“我不能离开家

要不然大家想听南泥湾的故事去哪里听”

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侯秀珍老人由于年轻时吃苦太多,劳累过度,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腰疼腿疼的症状越来越严重,女儿苦口婆心多次想要说服老人跟她们去城里住,享享清福,可是老人总是说:“我不能离开家里,要不然大家想听南泥湾过去的故事去哪里听。”

“每次看病都会接到无数个电话预约讲课,治疗都没有做完,母亲就急着要回南泥湾,总是说身体都是老毛病了,不能耽误讲课啊。”说起母亲讲南泥湾故事的执着,女儿张风琴很是无奈。

1949年革命胜利后,党中央让革命战士自由选择,可以跟随党中央到北京工作,也可以返回老家工作生活,而刘宝斋选择了守护南泥湾,在自己开垦的南泥湾安家守寨。他说:“能看到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我就觉得很自豪,很满足了。”

“我们民族历史上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,作为南泥湾的当家人,我们一定要以‘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’主题教育为契机,把南泥湾精神发扬起来,讲好南泥湾的故事,办好南泥湾的事,让南泥湾精神传承下去。”南泥湾镇镇长黑学良表示。

△两把老镢头,一把是公公用来开荒的,一把是侯秀珍用来退耕种树的

聆听完南泥湾大生产的故事,侯秀珍老人给笔者拿出了她家的“传家宝”——两把老镢头,一把是公公用来开荒的,一把是她用来退耕种树的,两把老镢头上沾满了泥土,原来一尺二的老镢头,被磨得只剩下三四寸。


信念如山,接力奋斗。两把老镢头,两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。在全党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之际,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像侯秀珍一样,接过父辈手中的“老镢头”,把使命扛在肩上,做一个“守住红色江山,守住革命传统,守住人民幸福”的践行者。



来源/中国妇女报

作者/中国妇女报·中国女网记者 党柏峰、蔡英

投稿邮箱:sxflxmt@126.com

编辑/杨晨

大家都在看

了不起!铿锵玫瑰在古老的法兰西绽放

好消息!这些钱通通要省啦!

人虫战记:屠呦呦团队放!大!招!“青蒿素抗药性”等研究获新突破

全国最美家庭 | 董晓梅:家风,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


陕西省妇联官方微信公众号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